贫困户脱了贫,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如何确保不返贫?关键在于收入。乡村收入的关键在于产业,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切实履行人大代表监督职能职责,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近日,水南圩乡组织人大代表对乡产业有关项目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传统产业方面。我乡传统产业主要为水稻、制种、白莲、烤烟等,为壮大我乡传统产业:一是改善基础设施。着力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2017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1080亩,2018年300亩,另外进行土地整理1700亩,为机械化耕种提供基础。二是加大技术培训。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贫困户及其他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对于贫困户组织致富能手的村干部及党员对其一对一帮带,提升管理水平,增加产量,提高收入。三是扩宽销售渠道。加大电商培训,并与乐美电商合作,减少中间环节,提升价格,签订最低收购价,解决农户关于“产的好、销售难”的后顾之忧。光2017年张杨村的“农家小铺”微店销售收入就达10万余元。四加强风险抵御。积极宣传号召农户购买农业保险,财政出资为全乡农户购买政策性水稻保险,为贫困户购买了白莲保险,增强传统产业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二特色产业方面。我乡特色产业主要为茶薪菇、肉牛养殖及养蛇。肉牛及养蛇成立专门的合作社,专业化养殖,积极吸纳贫困户参与,共吸纳29户贫困户,每年为贫困户直接增收9000余元。对于茶薪菇,茶薪菇作为我乡的50%农户参与的产业,一是提升生产技术,减成本增收入。为提升茶薪菇生产技术,我乡先后成立10家茶薪菇加工厂,一改以往落后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和需在县城购买茶茶薪菇筒的局面。节省了运输成本,加工厂全部在乡,节省了从县购买茶薪菇7分/筒的运费,以原先从县购买2000万筒计算,为全乡菇农节省了140万元运输成本;提高了产菇产量,采用在我乡境内加工厂生产,修建扩宽了村道,大型运输车辆直接上村到户,减少了运输菇筒换乘次数,菇筒受损伤减小,产菇产量明显提升;提供了就业岗位,我乡10家茶薪菇加工厂,可提供210余个岗位,每年10月份持续50余天生产茶薪菇筒,平均日薪110元,可为全乡提供115万余元工资性收入,我乡与茶薪菇加工厂合作成立扶贫工作车间,对贫困户进行茶薪菇生产技能培训,合格至上岗,增加了贫困户工资性收入。二是大力建设 “农(茶树菇)光互补”工程,创新生产种植模式,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集中大规模种植,标准化管理,减少技术难度,方便贫困户培训掌握,着力打造品牌,发展“一村一品”,提高产品溢价,增加收入。三是鼓励办理小额贷款,参与茶薪菇种植。积极宣传鼓励贫困户办理小额贷款,参与茶薪菇种植,安排致富能手一对一专人对接及时培训、日常指导,参与到我乡茶薪菇产业中来,共同增加收益。
三新进产业方面。我乡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引进了明兴矿业、闽丰矿业以及世界五百强企业华能风电,提供了众多岗位,对一些技术要求不高岗位,与企业合作,组织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培训合格的进行录用。我乡投资2800万对集镇进行EPC改造升级工程,提升乡农贸市场,打造赣闽边界茶薪菇批发销售中心,建造茶薪菇采摘园,发展民宿旅游,建销售、采摘、观光、旅游一体水南圩乡一河两岸中心,可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
听完相关汇报及参观“农(茶树菇)光互补”工程完后,代表们来到乡人大大表联络站进行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主动建言献策,进一步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